在海邊,沙灘上總會有一些被海水沖卷上來的貝殼,這些軟體動物的堅硬外殼十分漂亮,因此在沙灘上撿這些貝殼也成為了大家在海邊玩耍的樂趣之一。不過要是突然從海上拍打過來...
鸚鵡螺是具有奇特體態的頭足類動物。在海洋軟體動物的大家族中還包括章魚、魷魚和墨魚,它們柔軟的身體都收到堅硬外殼的保護。但是這些古老動物們的交配行為是否也如同外...
鸚鵡螺(學名:Nautiloidea)是海洋軟體動物,共有2屬、6種,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,殼薄而輕,呈螺旋形盤卷,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,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,平滑細密,多為紅褐色。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,形似鸚鵡嘴,故此得名“鸚鵡螺”。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,但外形、習性等變化很小,被稱作海洋中的“活化石”,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。在現代仿生科學上也占有一席之地,1954年,美國研制出世界第一艘核潛艇“鸚鵡螺”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。
鸚鵡螺有近于脊椎動物水平的發達的腦,循環、神經系統也很發達,眼構造簡單;無墨囊;心臟、卵巢、胃等器官生長在靠近螺壁的地方,保護的很好。雌雄異體,有著很大的卵。
鸚鵡螺有螺旋狀外殼的軟體動物,是現代章魚、烏賊類的親戚。鸚鵡螺的貝殼很美麗,構造也頗具特色,這種石灰質的外殼大而厚,左右對稱,沿一個平面作背腹旋轉,呈螺旋形。貝殼外表光滑,灰白色,后方間雜著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,殼有兩層物質組成,外層是磁質層,內層是富有光澤的珍珠層。被截剖的鸚鵡螺,像是旋轉的樓梯,又像一條百褶裙,一個個隔間由小到大順勢旋開,它決定了鸚鵡螺的沉浮,這正是開啟潛艇構想的鑰匙,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和第一艘核潛艇因此被命名為“鸚鵡螺號”。[3]
鸚鵡螺被海洋生物學家稱為汪洋中的噴射推進器。借由水流不斷通過動物體的外套膜,然后經管狀肌肉本身以及動物體膨脹軟件而噴射往后方推進游行。鸚鵡螺的外殼由橫斷的隔板,分隔出三十余個獨立的小房室,最后一個(也是最大一間)房室就是動物體居住處。當動物體不斷成長,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,在外套膜后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,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。在隔板中間,貫穿并連通一個細管,得以輸送氣體(多為氮氣)進到各房室之中,這樣就像潛水艇似的,掌控著殼室的浮沉與移行。
當動物死亡后,身軀軟件脫殼而沉沒,外殼則終生漂泊海上。它的名字事實上就是源自拉丁文“水手”一字,古代人們僅發現到成群鸚鵡螺的空殼隨波逐流;而數學家們,更專著于鸚鵡螺外殼切面所呈現優美的螺線。[1]鸚鵡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數列,而斐波拉契數列的兩項間比值也是無限接近黃金分割數的。[4]
中文名稱 | 拉丁學名 | |
---|---|---|
一、 | 異鸚鵡螺屬 | Allonautilus |
1. | 穿孔異鸚鵡螺 | Allonautilusperforatus |
2. | 異鸚鵡螺 | Allonautilusscrobiculatus |
二、 | 鸚鵡螺屬 | Nautilus |
1. | 大臍鸚鵡螺 | Nautilusmacromphalus |
2. | 珍珠鸚鵡螺 | Nautiluspompilius |
3. | 白斑鸚鵡螺(窄鸚鵡螺) | Nautilusstenomphalus |
4. | 帕勞鸚鵡螺 | Nautilusbelauensis |
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熱帶海區,馬來群島、臺灣海峽和南海諸島也有分布,集中分布于菲律賓群島南半部和新幾內亞的新不列顛島海域,澳大利亞的大堡礁,斐濟群島海域;中國的西沙群島、海南島南部,從臺灣東部沿著琉球群島,一直散布到日本群島南部的相模灣;向西則從西南太平洋一直散布到印度洋。[4]
鸚鵡螺基本上屬于底棲動物,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。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巖石或珊瑚礁上。在暴風雨過后,海上風平浪靜的夜晚,鸚鵡螺浮游在海面上,貝殼向上,殼口向下,頭及腕完全舒展。這類動物有夜出性。[3]
在奧陶紀的海洋里,鸚鵡螺堪稱頂級掠食者,它的身長可達11米,主要以三葉蟲、海蝎子等為食,在那個海洋無脊椎動物鼎盛的時代,它以龐大的體型、靈敏的嗅覺和兇猛的嘴喙霸占著整個海洋。[5]
鸚鵡螺雄雌異體,交配時,雄性和雌性頭部相對,腹面朝上,將觸手交叉,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將精子莢附于雌性漏斗后面的觸手上,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。受精后短期內即產卵,僅產幾枚至幾十枚,但卵較大,為40×10毫米。[3]
鸚鵡螺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“拉蒂曼魚”,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。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螺,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,外形似乎鮮少變化,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多達三十多種,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,與恐龍同遭被掃蕩一空滅絕的命運。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螺后裔,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,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,是因為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。[3]
雖然鸚鵡螺和大熊貓一樣稀有,但是許多人卻并不知道。據了解,中國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現過販賣鸚鵡螺工藝品的現象。根據《水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法》規定,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鸚鵡螺,若需出售,每只得向國家交3萬元資源保護費,同時得經中國農業部批準才能經營。但非法經營鸚鵡螺的行為卻屢禁不止。有關人士認為,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店主非法販賣的方式非常隱秘,貨不上架,有的店主甚至把鸚鵡螺殼藏在離商店有一定距離的家里,或其他難以查到的地方,而漁業和工商部門的人店主一般都認識,查處非常難。[1]
列入《華盛頓公約》CITESⅠ級保護動物。
一九九六年《中國剪報》上轉載了一篇文章,講述了鸚鵡螺化石的又一作用:“最近,美國兩位地理學家根據對鸚鵡螺化石的研究,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見解,月亮在離我們遠去,它將越來越暗。這兩位科學家觀察了現存的幾種鸚鵡螺,發現貝殼上的波狀螺紋具有樹木一樣的性能。螺紋分許多隔,雖寬窄不同,但每隔上的細小波狀生長線在30條左右,與現代一個塑望日(中國農歷的一個月)的天數完全相同。觀察發現鸚鵡螺的波狀生長線每天長一條,每月長一隔,這種特殊生長現象使兩位地理學家得到極大的啟發。他們觀察了古鸚鵡螺化石,驚奇地發現,古鸚鵡螺的每隔生長線數且隨著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漸減少,而相同地質年代的卻是固定不變的。
研究顯示,新生代漸新世的螺殼上,生長線是26條;中生代白堊紀是22條;中生代侏羅紀是18條;古生代石炭紀是15條;古生代奧陶紀是9條。由此推斷,在距今42000多萬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時,月亮繞地球一周只有九天。地理學家又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,計算了那時月亮和地球之間的距離,得到的結果是,4億多年前,距離僅為現在的43%??茖W家對近3000年來有記錄的月食現象進行了計算研究,結果與上述推理完全吻合,證明月亮正在遠去?!丙W鵡螺對揭示大自然演變的奧秘真是功不可沒。[6]
鸚鵡螺早在距今5億多年前就出現了,在古生物學中頭足綱被劃分為:鸚鵡螺亞綱、桿石亞綱菊石亞綱和鞘形亞綱,人們根據殼的形狀,體管內沉積物特點、體管類型等,把鸚鵡螺劃分為四個超目,是:直角石超目、內角石超目、珠角石超目和鸚鵡螺超目。分布在全球范圍內,有350多種,現存的菊石、震旦角等化石都是鸚鵡螺的祖先,最大的鸚鵡螺化石是在奧陶紀地層中發現的長達10多米。與它同類的章魚、魷魚、烏賊等在進化發展中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身體外的殼有的轉入身體里面,如烏賊。有的僅僅留下一層膠質的薄膜,如魷魚。還有的殼已經消失了,如章魚。它們游泳的速度加快了,可是惟獨鸚鵡螺的殼自從演變成現在的模樣就沒有多大變化,所以它是現存軟體動物中最古老、最低等的種類,也是研究生物進化、古生物與古氣候的重要材料,有“活化石”之稱。稍有變化的是生活的環境從原來的淺海移居到200~400米的深海中。[7]
除了外表,鸚鵡螺的精密構造也是造物的奇跡。人類模仿鸚鵡螺排水,吸水的上浮、下沉方式,制造出了第一艘潛水艇。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潛艇“鸚鵡螺”號誕生,“鸚鵡螺”號總重2800噸,共花費5500萬美元。整個艇體長90米,航速平均20節,最大航速25節,可在最大航速下連續航行50天、全程3萬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。該艇與當時的普通潛艇相比,航速大約快了一半。整個核動力裝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。艇體外形與內部、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,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產品,都是用最流線型的外貌與簡便的控制裝配起來的,與普通潛艇相比,“鸚鵡螺”號艇體外殼顯得更為厚實,潛水深度在150米以下,在深海中行進時,憑其特裝的聲吶,可以自由探路,絕無觸礁撞石的危險。
據以色列國防部透露,美以聯合研制的“鸚鵡螺”激光武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擊落火箭的戰術高能激光武器系統。
《海底兩萬里》中,船長用來在海底航行兩萬里的船,名叫“鸚鵡螺號”。[3]
鸚鵡螺杯在出土文物中罕見,但在古代詩文中并不罕見。李白的《襄陽歌》中就有“鸕鶿杓、鸚鵡杯,百年三萬六千日,一日須傾三百杯”的詩句。
在全世界,有很多利用鸚鵡螺名字或原理制作的商品,如音響、軟件、沙發、玩具、酒具、賓館等,很多藝術家也從鸚鵡螺身上獲得靈感,創作出繪畫、雕塑、建筑等藝術品。在中國的貝殼市場上,鸚鵡螺的貝殼并不少見,沿海的旅游景點幾乎家家都有賣,很多商販都把鸚鵡螺列為中國的“四大名螺”,鸚鵡螺也真是當之無愧的“藝術品”,它的美麗花紋和獨特的形態,加上傳奇般的生存狀態,的確是很好的收藏品,很多生物就是這樣從自然界消失,在人類的壁櫥里或者博物館里見證著生態的演變呢。[3]
這張特寫照片顯示出了異鸚鵡螺毛絨絨的外觀、殼上清晰的螺紋和細如針孔的眼睛,纖細而靈活的觸手從較為堅固的觸手鞘中伸展出來,其他鸚鵡螺目的動物也是如此。 撰文 攝影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