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d id="ptcbn"></dd>


<rp id="ptcbn"><object id="ptcbn"><input id="ptcbn"></input></object></rp>

  • <rp id="ptcbn"></rp><rp id="ptcbn"></rp>
    <th id="ptcbn"><pre id="ptcbn"></pre></th><dd id="ptcbn"></dd>

    <button id="ptcbn"><object id="ptcbn"></object></button>
  • 動物、小動物圖片及名稱大全,歡迎來到奇妙的動物世界,歡迎光臨愛動物網!

    歡迎小伙伴加入愛動物交流群:186478492  愛動物交流群

    • 紅嘴相思鳥知識
    • 紅嘴相思鳥百科
    • 紅嘴相思鳥資訊

    紅嘴相思鳥 @@@@

    紅嘴相思鳥(學名:Leiothrixlutea)小型鳥類,體長13-16cm。嘴赤紅色,上體暗灰綠色、眼先、眼周淡黃色,耳羽淺灰色或橄欖灰色。兩翅具黃色和紅色翅斑,尾叉狀、黑色,頦、喉黃色,胸橙黃色。

    棲息于海拔1200-2800m的山地常綠闊葉林、常綠落葉混交林、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。除繁殖期間成對或單獨活動外,其他季節多成3-5只或10余只的小群,有時亦與其他小鳥混群活動。主要以毛蟲、甲蟲、螞蟻等昆蟲為食,也吃植物果實、種子等植物性食物,偶爾也吃少量玉米等農作物。

    紅嘴相思鳥在中國分布較廣,種群數量較豐富。該鳥羽色艷麗、鳴聲婉轉動聽,是世界各地著名的籠養觀賞鳥之一,也是中國傳統的外貿出口鳥類。每年除大量捕捉供各動物園和個人飼養觀賞外,還出口境外,致使種群數量顯著減少,應控制捕獵,注意保護資源。CITES附錄:Ⅱ

    中文學名
    紅嘴相思鳥
    拉丁學名
    Leiothrixlutea
    別稱
    相思鳥、紅嘴玉、五彩相思鳥、紅嘴鳥
    動物界
    脊索動物門
    鳥綱
    雀形目
    畫眉科
    相思鳥屬
    亞種
    5種
    命名者及年代
    Scopoli,1786
    英文名稱
    Red-billedLeiothrix
    英文名稱
    PekinRobin

    目錄

    形態特征

    紅嘴相思鳥的雄鳥額、頭頂、枕和上背橄欖綠色沾黃,額和頭頂前部稍淺淡,下背、腰和尾上覆羽暗灰橄欖綠色,最長的尾上覆羽具淡黃色端斑。尾呈叉狀、輝黑色,外側尾羽向外稍曲,中央尾羽暗灰橄欖綠色具金屬藍黑色端斑,外側尾羽外翈和端斑金屬藍綠色,內翈基部暗灰橄欖綠色。翅上覆羽亦大都暗橄欖綠色,飛羽黑褐色,向內漸深,呈輝黑色。初級飛羽外翈羽緣黃色,往內逐漸變為金黃色,從第三枚初級飛羽起,初級飛羽外翈基部朱紅色,形成顯著的朱紅色翅斑;次級飛羽外翈輝黑色,基部橙黃色。眼先、眼周淡黃色、耳羽淺灰或橄欖灰色,頦和喉輝黃色,上胸橙紅色,形成一顯著的胸帶,下胸、腹和尾下覆羽黃白色或乳黃色,腹中部較白,兩脅橄欖綠灰色或淺黃灰色;翅下覆羽灰色,腋羽黃綠沾灰。[1]

   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,但翼斑朱紅色為橙黃色所取代,眼先白色微沾黃色。

    虹膜暗褐色或淡紅褐色、嘴赤紅色,基部黑色,跗蹠和趾黃褐色。[1]

    大小量度:體重♂14-28g,♀19-29g;體長♂129-154mm,♀127-151mm;嘴峰♂11-15mm,♀11-14mm;翅♂62-74mm,♀60-72mm;尾♂50-68mm,♀50-67mm;跗蹠♂22-27mm,♀23-27mm(指名亞種)。(注:雄性—♂;雌性—♀)[1]

    棲息環境

   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-2800m的山地常綠闊葉林、常綠落葉混交林、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,冬季多下到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、山腳、平原與河谷地帶,有時也進到村舍、庭院和農田附近的灌木叢中。[1]

    生活習性

    遷徙:留鳥。

    習性:除繁殖期間成對或單獨活動外,其他季節多成3-5只或10余只的小群,有時亦與其他小鳥混群活動。性大膽,不甚怕人,多在樹上或林下灌木間穿梭、跳躍、飛來飛去,偶爾也到地上活動和覓食。善鳴叫,尤其繁殖期間鳴聲響亮、婉轉動聽。

    鳴叫:常站在灌木頂枝上高聲鳴唱,并不斷抖動著翅膀,其聲似‘啼-啼-啼-’或‘古兒-古兒-古兒-’。雄鳥鳴唱時常扇動雙翅,聳豎體羽,聲脆響亮,多變悅耳,音似“微歸—微歸—微歸—微微歸”,“骨里—句,骨里—句”……雌鳥只能發出低沉單一的“吱吱”聲。

    食性:主要以毛蟲、甲蟲、螞蟻等昆蟲為食,也吃植物果實、種子等植物性食物,偶爾也吃少量玉米等農作物。[1]

    分布范圍

    原產地:不丹、印度、緬甸、尼泊爾巴基斯坦、越南、中國(甘肅南部、陜西南部、長江流域及其以南華南各省,東至浙江、福建,南至廣東、香港、廣西,西至四川、貴州、云南和西藏南部。) 
      引進:法國、意大利、日本、美國。[2]

    繁殖方式

    繁殖期5-7月。通常營巢于林下或林緣灌木叢或竹叢中,巢多筑于灌木側枝或小樹枝杈上或竹枝上,距地高1-1.5m。呈深杯狀,主要由苔蘚、草莖、草葉、樹葉、竹葉、樹皮、草根等材料構成,內墊有細草莖、棕絲和須根。巢的大小為外徑8-12.6cm,內徑5-8cm,高6-8cm,深5-6cm。每窩產卵3-4枚,卵白色或綠白色、被有赭色或淡紫色斑點,尤以鈍端較密集,卵的大小為20.2-24.3mm×16.2-16.4mm,重2.4-3.0g。[1]

    亞種分化

    紅嘴相思鳥(5亞種)
    序號中文名稱
      
    學 名
    1紅嘴相思鳥尼泊爾亞種
      
    Leiothrixluteacalipyga
    2紅嘴相思鳥喜馬拉雅亞種
      
    Leiothrixluteakumaiensis
    3紅嘴相思鳥廣東亞種
      
    Leiothrixluteakwangtungensis
    4紅嘴相思鳥指名亞種
      
    Leiothrixlutealutea
    5紅嘴相思鳥云南亞種
      
    Leiothrixluteayunnanensis

    [3]

    種群現狀

   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,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(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棲息地質量,種群規模,分布區域碎片化),種群數量趨勢穩定,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。[2]

    保護級別

    列入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》(IUCN)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.1——低危(LC)。[2]

   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《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、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》。

    飼養選種

    鳥種選擇

    紅嘴相思鳥羽衣華麗、動作活潑、姿態優美、鳴聲悅耳,頗受人們喜愛。但其鳴囀與其它畫眉(亞)科歌鳥相比,顯得單調,也不善模仿,所以養鳥者多重其羽色。

    雌、雄多從叫聲、眼周顏色、頭頂顏色、胸部紅色大小等方面區別。雄鳥叫聲為多音節;雌鳥為單音節。雄鳥眼圍黃色;雌鳥眼圍灰白。雄鳥頭頂顏色較背部黃,雌鳥頭頂與背同色。雄鳥胸部紅色部分大而且色濃,雌鳥胸部紅色部分小且淡。雄鳥尾部從腹回觀,尾羽分叉部內黑色部分在8厘米以上;而雌鳥僅4厘米。這些在鑒別時須綜合判斷。要選叫聲高、體型大、羽色鮮艷的雄鳥。嘴紅的程度,據說與年齡有關,老鳥嘴全紅,幼鳥嘴基部呈黑色。

    飼籠特點

    沒有嚴格的標準,有用點頦籠的,也有用亮底玉鳥籠的??勺灾浦窕\,大小介于畫眉籠和點頦籠之間,條間距1.8厘米,底為亮底,下有托糞板,設棲杠一枚。因鳥食量大,喜洗浴,一見水就要淋灑,所以,食、水罐應深大,可用口較小的畫眉罐。

    飼料配制

    北方飼養紅嘴相思鳥多以雞蛋小米、或蛋黃搓玉米面(3:7)為主食,常有消化不良和羽毛退色較嚴重的現象。南方養紅嘴相思鳥離不開花生粉,大致配比是:玉米面0.5公斤加生雞蛋4個拌勻、烤干,再加花生粉200克。還應經常喂水果、漿果、昆蟲及其幼蟲(或鮮牛、羊肉沫)。

    管理調教

    新捕來的相思鳥易驚撞,為避免嘴被撞破,羽毛損傷,初期應“捆膀”后再放入板籠或罩有籠套的籠,象點頦那樣用“軟食”誘食,并喂給水果。待鳥認食后逐漸改為粉料,并給飲水。人接近須慢慢進行,開始時先打開籠套的一部分(門簾),手拿面粉蟲、玉米螟幼蟲等飼喂,待可追人手吃蟲時再全部打開籠套,并松開“捆膀”。

    相思鳥腸道短,消化快糞便多而稀軟,因此,每隔2-3天就得清刷一次籠底,同時給鳥水浴。平時為防止自行水浴,只好用小口的水罐,否則會污染食水。另外,鳥把水撲灑干后會渴壞鳥。要常檢查籠條是否有損壞,串籠或用手從籠中取出時要特別注意,因紅嘴相思鳥動作敏捷,善于鉆空子逃跑。

    相思鳥一般不學其他鳥叫,只能聽本口??沙蓪︼曫B,雌雄相互偎依、理羽,親密無間、十分有趣。

    疾病防治

    相思鳥常見的疾病是腸炎,排稀臭糞便,在飲水中加微量的四環素即可治療。夏季蚊子叮咬后會引起炎癥。因此,要注意防蚊。

    • 抱歉,您訪問的網站頁面不存在!